top of page
作家相片Joann Shen

民主教育是什麼呢?

文案撰寫|沈潔伃・閉恩濡

特別感謝|陳振淦・Yaacov Hecht.Jerry Mintz.European Democratic Education Community




1/ 民主教育——從自發到共好


學習自我決定,對自己負責

在傳統的校園裡,學生被要求在固定的課程框架內學習;然而,一旦走出校門,他們便需要在無盡的社會中做出選擇,為自己的人生負責。


然而,當學校沒有提供機會讓學生練習釐清自己想要什麼、如何做選擇,許多學生畢業後時常陷入無盡的迷茫。


此外,傳統教育假定每位學習者都必須擁有某些知識基礎,未來才能走向成功;但民主教育相信「成功」必須由學習者自己定義,因此也必須由學習者選擇學習的目標、方法和內容,所以會不斷讓學生探索和釐清「我想做什麼?怎麼做?在哪裡?什麼時候?和誰一起? 」


「民主教育」相信,學習不會只在學校發生,人一輩子都是學習者。當學習者能在學習的過程中探索自己的興趣和潛能,並學會為自己的選擇負責,這樣的能力便會伴隨他的一生,讓他能夠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。


賦權個體,促進集體共好

民主教育不只關乎讓學生為自己做主,也在乎每個人都有發聲的權利。學生有權參與集體公共事務決策,為自己的群體生活付出行動。


當學生在群體中感受到安全與溫暖,有空間探索與認識自己,因為被認同與被賦權,進而會想用自己的力量幫助他人、承擔群體的責任。


這樣的學生在面對未來各種不確定與挑戰時,會成為更加自我堅定的人,並具備民主社會的公民責任。


💡延伸閱讀


 


2 / 民主教育和傳統教育的差異

「教育通常怎麼做?它把自由蜿蜒的小溪變成了筆直的溝渠。」 ——— 美國哲學家 亨利.大衛.梭羅

民主教育因與傳統教育有著明顯不同的目標,所以有著不同的教育方法、評估模式與學習設計:


傳統教育

民主教育

價值基礎

藉由學習,提升自己的競爭力,以獲得更多資源

學習是無限的網絡,資源是與他人共享和交換,而不需與透過競爭比較來獲得

教育目標

傳遞特定領域的知識和技能,確保學習者能熟練該領域

培養學生自我導向學習,與集體決策能力

對「成功」的定義

定義與檢驗標準相對單一

由學習者自己創造定義

學習內容

由國家制定的課綱與教師決定

學生與教師共同討論決議

學習進度

進度統一,沒有跟上的學習者,被歸類為進度「落後」

尊重差異,以學習者需求為主體,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

學生狀態

競爭與比較意識較強、較能適應規範與主流價值、容易害怕失敗與風險

把每次探索都視為新的學習機會、對制度與規範較持懷疑態度

生涯進路

較傾向既有社會工作選項中選擇;傾向以能力與專長選擇工作

較傾向創造新的可能與身份;傾向以興趣愛好選擇工作

(以上的內容為我們的部分觀察,並非絕對,歡迎各位補充分享你的觀察與想法!)


「民主教育」,相信每個人都是天生的學習者、都有獨特的天賦。當學習者在充滿支持、尊重和信任的環境中成長,能夠練習承擔「自由」、「選擇」和「責任」,就能發揮其天賦,貢獻於更大的社會共同體,幫助彼此共好。我們是否不該再用單一的標準衡量所有學生?讓與眾不同、多元的「美」,創造出繁榮豐富的社會。


「民主教育」機構的畢業生,包含前數位部長唐鳳、美國變裝皇后冠軍妮妃雅,他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開創出屬於自己的路、用其獨特的生命力展現人生的無限可能性。


💡 延伸閱讀



 


3 / 民主教育的歷史發展


2019 IDEC 於烏克蘭舉行時,以色列教育者Yaacov Hecht和我們分享了他對於民主教育的歷史觀察。他描述自工業革命(西元1760年)後,許多工作都需要仰賴人們進入生產線,分工執行。因此,學校教育篩選了某些知識,培養工廠生產者所需要的能力,其他知識都被逐漸排除。這就好像將所有學生,都塞進「學校」這個單純單調的盒子裡,讓同齡的孩子、在同樣的時間,學習一樣的內容,只為了迅速培養工廠所需的工人。


然而,在工業革命前後,也有不少教育哲學家提出不同的教育理念,包括:

  • 1757年,盧梭在《愛彌兒》中提出兒童本位教育

  • 1803年,康德《論教育》率先提出「實驗學校」,鼓勵私人、民間、慈善機構進行教育實驗 

  • 1896年,杜威建立實驗學校,1899年出版《學校與社會》


而後,自由教育經歷了三波浪潮:


第一波運動:第一次世界大戰(1914-1918)後,促使許多人反思義務教育帶來的後果,因此在民主主義思潮下,世界掀起了一波教育改革的熱潮包含新教育、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的興起,也包括日本的大正新教育運動、中國的新文化運動。我們在下方條列了這段時期,幾位知名教育家的著作與貢獻:


  • 杜威在1916年出版《民主與教育》

  • 魯道夫.史坦納在1919年開始推動華德福學校運動

  • A·S·尼爾1929年於英國創辦夏山學校,並於1960年出版《愛的學校:兒童教育新法》

  • 兒權之父雅努什・柯札克也開始在波蘭活動,並於1919年出版《如何愛孩子》

  • 日本幼兒教育家小林宗作,在1937年成立巴氏學園

但上述的教育倡議和努力,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(1939-1945)走向沒落。


第二波運動:因為冷戰(1947-1991)時期,教育變得更加以效率、績效、和競爭為導向,同時,人權運動與反越戰運動的出現(1965-1973),讓1960-1970年間開始了自由學校運動、興起開放教育,在此時期,與其有關的著名書籍包括《非學校化社會》、《學校已死》、《文憑病》……等。而在這段期間,世界各地在自由民主教育的浪潮下,出現了以下機構:


  • 美國於1968年成立瑟谷學校

  • 日本於1979年成立緒川學校、1985年創立Tokyo Shure 

  • 以色列於1987年成立哈德拉民主學校

  • 美國於1989年成立另類教育資源組織(AERO)

  • 台灣於1995年成立全人實驗中學

  • 韓國於1997年成立甘地青少年學校


第三波運動:因應技術革命、資訊爆炸和AI人工智能技術的興起,越來越多人開始探討公共教育如何應對當代的社會問題,有些人開始學習生態系統的研究與討論,探討如何建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在地化社區學習網絡,讓每個人都可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,如美國於 2007年成立 Remake Learning、荷蘭於2014成立 Agora 等組織。與此同時,前兩波所成立的民主教育學校遇到不同的困境而逐漸式微,如:


  • 1999年,英國的 Summerhill School 夏山學校,差點被政府要求關閉

  • 1938年成立的美國 Goddard College 因入學人數不足與財務拮,在2024年選擇關閉學校

  • 1982年成立的美國民主學校 Tutorial School ,因找不到接班經營者,於2024年決定關閉學校


是什麼原因使得當代的民主教育面臨挑戰?我們可以如何克服這些困難?這是一個值得我們共同探討與深思的議題,邀請你於下方留言,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吧!


過去,教育系統給予學生魚——傳授知識。 當今,教育系統提供學生魚竿 —— 教學生如何自主學習。 未來,教師和學生應該一起出海捕魚 — — 發展學習並創建社群,共同踏上美好的旅程。 —— Yaacov Hecht(以色列Hadera民主學校創辦人;IDEC共同創辦人)

💡 延伸閱讀


 


4 /民主教育的社會願景


我只是這個世界上的一小部分 儘管如此,我很重要而且獨特 沒有人和我一樣 獨一無二且完整 —— IDEC成員流傳的歌

從兒權開始紮下民主社會的根基


柯札克被譽為「兒童權利之父」,他畢生致力於為孩子們創造一個友善且美好的社會,使人們看見並尊重孩子的獨特性。1989年,在他的努力下,聯合國通過了《兒童權利公約》,其中第12條明確指出,兒童有權對與自身相關的事物表達意見,且其聲音應被重視。


民主教育工作者堅信,尊重兒童的聲音是邁向民主社會的第一步。當每個個體的存在,都被尊重、被視為有價值的,人們有選擇的自由,且在不戕害他人的前提下,都被接納與認可,這樣的社會,視每個人都真正是共同體的一部分,為自己與他人的福祉,貢獻其天賦與才能。


從自我賦權到走向永續共同體


民主、人權、社區和永續發展這四個概念相互依存。


現行資本主義的無限增長、社會經濟不平等急速加劇、全球暖化帶來的氣候災害越演越烈。民主教育期待透過為學習者賦權,幫助新世代擁有面對未來社會挑戰的韌性與心態,讓年輕學子能夠學習與周遭的人事物和平共處,尊重多樣性與差異,擁有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,持續探索人與人、人與社會、人與生態共好的永續發展可能。


169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